您的位置: 新聞動態 > 圖片新聞 <正文

泉州藝術學校首屆打城戲班薪火相傳記

2018-07-24 16:19:20 來源:

為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,搶救泉州瀕危地方劇種——打城戲,泉州藝術學校在泉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大力支持下,于2012年秋季開設了打城戲表演專業。該專業只有一個班,也是全國唯一的學校打城戲班,共有學員25人,其中,最小的12歲,最大的20歲。通過六年的專業學習,該班學生目前已進入打城戲傳承中心實習。在校期間,打城戲學生曾多次代表學校參加各項演出及重大比賽,成績突出、深受好評。其中,獲國家級獎項3人次、省級獎項10人次,排練恢復了打城戲傳統劇目《目連救母》中的經典折子戲《代母繞伽》、《速報審》、《四海龍王拜壽》、《雙挑》等。

打城戲發端于清咸豐年間(1851–1862年)的打城戲,又稱法事戲、和尚戲、道士戲,流行于泉州、晉江、南安、龍溪及廈門、金門等地。它是融合釋、道二教這之法事活動形式而形成的,為全國罕見的宗教戲劇,是我國唯一的宗教劇種。打城戲與南音、梨園戲、高甲戲、木偶戲,被譽為泉州市戲曲的“五朵金花”。泉州打城戲生長于泉州本土,藝術上受福建泉州漢族民間藝術的哺育,其表演藝術,提線木偶對它的影響尤深。打城戲早期的音樂、唱白以及科步,帶有濃厚的木偶戲表演風格。其表演動作多側重于跳躍跌打和武打雜技,有時也表演一些少林拳技。其武打的高超技藝,與傳統的南少林拳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,為南少林拳術在泉州的活文物,在閩南地區漢族民間戲曲中獨樹一幟。后期武戲受京劇的影響,較多采用京戲的武技表演;文戲則吸收了梨園戲和高甲戲的某些科步動作來豐富自己。該劇種的生、旦、凈上下場都要念場詩。韻白較多,唱白發音較重,但比高甲戲輕柔,接近口語。此外,它還有其他劇種所沒有的“開大籠”,里面裝有表演各種類型舞蹈節目的衣套,可隨演隨用,別有一番生動情趣。泉州打城戲的音樂曲調,是在道教法事中的法樂、道情調樂曲、打擊樂和佛曲的基礎上,大量吸收木偶戲音樂曲調混合而成的,后來雖然也加進一些南音和民歌,但仍以傀儡調為主。既有地方特色,又有自己風格,是泉州漢族曲藝文化的藝術珍品。

泉州打城戲走上舞臺,漸漸地形成自己一套具有獨特風格的傳統劇目,大致可分為:神話、神怪劇、歷史故事和武俠劇三類。建國以來,創作一批新的劇目,如《鄭成功》、《龍宮借寶》、《岳云》、《寶蓮燈》、《潞安州》等,頗受觀眾歡迎,也使該劇種更臻成熟。1952年度,泉州高政府文教科和文化館,把打城戲舊戲班,藝人集中起來,組成泉音技術劇團,并整理演出了《潞安州》、《剃宋鮪》等八個劇目。1957年該團改泉州市小開元劇團。1958年至1959年,該團編演了現代劇《一陣雨》和神話劇《龍宮借寶》,分別參加福建省第一屆戲曲現代戲匯演和第三屆戲曲會演,獲得好評。1960年,該團正式批準為國營泉州打城戲劇團,整理、改編、演出了古裝戲《少林寺》、《大鬧天宮》、《火焰山》、《真假美猴王》、《呂四娘》、《鄭成功》和新編歷史劇《李卓吾》、《李九我》等。文化大革命期間,劇團被迫解散。1990年,由吳天乙獨力組建打在戲劇團,招收29 名青少年進行培訓,經市人民政府批準,命名為“泉州市打城戲劇團”。1990年8月23日,首場演出《觀音收羅漢》。此后又演出了《龍女試雷有生》、《速報審》等傳統劇目。

【代表性傳承人】

吳天乙:男,漢族,1938年12月出生,泉州市豐澤區人,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打城戲代表性傳承人。出身打城戲表演世家,父親吳萬圣系打城戲著名藝術家,1948年隨父學習打城戲唱、念等表演藝術,后師從打城戲知名藝人陳一同、曾火成學習“毯子功”“把子功”表演藝術,唱、做、念、打全面繼承。曾多次參加省、市會演并獲獎。在國營打城戲劇團解散后,與夫人黃鶯鶯自籌資金復辦打城戲劇團,培養80多名打城戲藝人。2003年率打城戲《目連救母》赴伊朗參加“第十二屆亞洲儀式藝術節”榮獲“金小丑”獎;2004年赴日本參加“中日韓”戲劇節;2007年赴印度參加第二屆國際戲劇節榮獲“潘查爾”大獎,并應邀赴臺北、宜蘭演出,打城戲的傳統藝術和特技表演,深受海內外觀眾和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。

洪球江:男,漢族,1921年8月出生,泉州市晉江人,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打城戲代表性傳承人。1929年(8歲)起跟隨道士,后來又入戲班學藝,1952年參加泉州市泉音技術劇團,師從吳寶燦、吳萬圣、吳芬珍,唱、做、念、打全面繼承,擅長開城門、過地獄、吞火吐火、吃紙抽腸、人體倒立等特殊技藝,以武打為主。1956在打城戲劇團,主要扮演武生、花臉。曾為來我市訪問的日本、臺灣文化界人士作打城戲表演,獲得了高度的評價和認可。1978年進入泉州市藝術學校任打城戲藝術專業教師,悉心傳授打城戲藝術。主動請纓,廣為收徒傳藝,培養新人,熱心關注打城戲的傳承。

黃鶯鶯:女,漢族,1941年出生,泉州豐澤區人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打城戲代表性傳承人。出身戲劇世家,1954年參加“泉音技術劇團”,任演員,師從張鵬飛學藝,在唱、做、念、打上有一定造詣。曾榮獲泉州市戲曲會演演員獎,并被評為省先進工作者,出席省青年聯合會。曾搶救排演傳統打城戲《目連救母》《良女試雷有聲》《收紅孩兒》等劇目,參加“中國南戲暨目連救母國際學術討論會”和“天下第一團”展演,被拍成打城戲專題紀錄片。并曾赴伊朗、日本、印度,我國臺灣等地區交流演出榮獲大獎,深受海內外專家學者贊譽。1990年與丈夫吳天乙自籌資金復辦打城戲劇團,先后吸收兩批新生,培養學員80多人,曾參加省“水仙花”優秀青年演員大獎賽,榮獲優秀新秀獎、新秀獎5人,并榮獲優秀輔導老師獎。

伍志新:男,漢族,1947年11月出生,泉州市鯉城區人,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打城戲代表性傳承人。1960年入打城戲劇團,師從曾火成、洪球江,先后扮演打城戲的多個角色,掌握打城戲各種表演技藝,以武功技藝為主,掌握傳統戲曲中的把子功、毯子功、形體功等,對打城戲的獨門技藝“開城門”、“過地獄”、“吞火吐火”、“吃紙抽腸”等,運用自如,曾推動恢復排練演出打城戲《目連救母》片段。1971年打城戲解散后,入泉州高甲劇團當演員,先后在《大河謠》《大鬧花府》《廣澤尊王》《小刀會》及樣板戲等大戲中扮演角色。1993年受聘泉州藝校高甲班教師,曾傳授周杰俊、吳江福等學生“毯子功”、“把子功”、“形體”,2011年指導儲育江、吳江福學習武行、大花臉、美猴王等技藝,現均為高甲戲主要演員。

責任編輯:qzysxx
版權所有:泉州藝術學校 [信息產業部備案管理系統 備案號:閩ICP備10010428號]
地址:豐澤區博東路203號
郵編:362000   電話:0595-22460486   0595-22460459
閩公網安備 35050302000763號
一分快3_一分快3首页